用户名 密码 1周内不用再登录 新用户注册 | 升级为VIP会员
当前位置:ICU重症监护网 -> ICU资讯

门头沟有块坚硬的石头(组图)

收藏本文章


  2010年6月13日上午9时,我国杰出的漫画家、95岁的华君武走了。

  遵循华老的遗愿,其骨灰埋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某处一块紫红色、不规则且坚硬的大石头旁。

  记得漫画理论家毕克官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华老的漫画爱憎分明。尖锐、幽默、入木三分。一幅幅漫画,犹如一块块坚硬的石头,扔出去砸得狠,使人看了解气,得到满足。”华老用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代替墓碑,这一形式就如同他的漫画一样,既个性鲜明,又含蓄隽永,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这块石头为紫红色,它没有经过人工涂染,是本色;这块石头棱角多多,质地硬朗,有着刚正不阿和嫉恶如仇的品质;这块石头上,没有铭刻墓主功绩,太不起眼,但这块坚硬的石头砸过日本法西斯、砸过一切与人民为敌的人,当然也砸过社会丑恶现象和人生弊端。它蕴藏着太多荡气回肠的故事,这些故事很传奇,也很精彩。

  初见华老

  1985年5月1日,探家路过北京的我照惯例去中国美术馆参观美展。当我走到一个展示非洲艺术作品的展厅时,看见好几个人围着一个人听他说话,这个人的相貌和我收藏的多本《华君武漫画》扉页中的华君武照片很相似,于是我兴奋地跟着他们。末了,那个像华君武的人与另外几个人道别后,我疾步上前问:“您是不是华君武老师?”他说:“我是华君武。”随后我请他在我的一张纪念邮票的背面签了个名字,他微笑着上下打量连说“谢谢”的我,朝我挥手告别。门外的阳光把他那满头银发和白色短袖衫镶上了一层明晃晃的金边,那一幕如梦似幻……

  半年后,作为北京军区某集团军炮兵旅宣传干事的我,在部队领导支持下,举办了战士漫画学习班,并创办了专门为几十个战士学员作漫画交流的油印漫画小报——《军营幽默》。创刊第一期,我特意给早已仰慕的华老寄去一张,因不知道他的通信地址,想到他曾到中国美术馆展厅的那一幕,就只好在信封上写了“寄中国美术馆转交华君武老师”的字样,谁知一星期后我就收到华老的来信:“看了《军营幽默》这张油印小报十分高兴,我们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是这样办油印小报的……”这之后,我们之间就开始了通信交往。

  几个月后,71岁的华老冒着塞北的严寒,亲临位于河北宣化的部队为战士讲课,并参观了“首届军营幽默漫画展”。他鼓励我们说:“工人有工人的漫画,农民有农民的漫画,部队搞漫画你们还是第一家。”

  首次挨批

  在一期《军营幽默》小报上,我的文章中称华老为“幽默大师”。华老看到后当即写了两页纸的信寄给我:“用了幽默大师就有点不幽默了。大师不是帽子,不是议价,不是奉承,大师是很少的,甚至现在还没有出现。可惜在我们社会上已经不值钱了,随便就可以给别人以大师美称。你是搞漫画的,应该对这种现象加以针砭,但你却廉价卖了大师……”辛辣中肯的话语烫红了我的脸。

  中国究竟有没有漫画大师?漫画大师的标准是什么?1990年,美术大家叶浅予先生在《华君武漫画展览》开幕式上动情地说:“我认为评漫画大师的标准有三条:一是作品的艺术质量高,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二是作品的数量多,有广泛的读者群;三是专事漫画创作不改行。”根据这三条,他认为华君武是当之无愧的漫画大师。

  华君武有如此辉煌的业绩,理应被称为大师。不过,谁称他“大师”,他就跟谁急!他的名片上面只有他亲笔草书的“华君武”3个字,再就是一个电话号码,其余一片空白。他曾获得过许多全国艺术、美术机构最高规格的奖项,但他在自传、各种文章、简历,以及个人画册中从不提及。

  华老送我一只“猫”

  1988年夏天,华老给我来信:“化改,你要不要我的画?如果要,我给你画。”我喜出望外,当即提笔求画。信寄出后的第五天,华老的挂号信来了。打开一看,画中间有一只翘着尾巴瞪着眼、浑身的毛还竖起来的小猫。华老在空白处填满了字。我细细阅完,顿生火烧火燎之感。因为华老在小猫周围写到:“猫虎同宗。老虎当了领导,刚愎自用,老虎屁股摸不得,外号一言堂主,不必细说。小猫参加工作,形态动人,叫声妙妙,人皆爱之。有人喷香水,有人摸顺毛,有人誉之为虎,小猫大乐,偶逆其毛,即大呼小猫屁股也摸不得。可见虎性尚存。化改同志留念。”在附信中华老还用毛笔写到:“现寄奉小猫一幅留念。我想,你是不会成为画中小猫的。”

  都说华老的漫画辛辣,这回我可真正尝到什么叫“辛辣”了。是啊,自1986年以来,战士漫画学习班和 “军旅幽默”漫画活动引起大小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1年多来,也许我在与华老或漫画界的老师交往中有飘飘然的态势?也许已经到了该出现这种状况的危险期?种种猜想让我瞎想了一大阵子,也好像患感冒之后喝了一碗姜汤,浑身热了一阵子。

  “发热”之后,我镇静了,也清醒了。我知道无论何时都不能认为自己已经是一只“老虎”,而不是“小猫”了。

  我猜想,华老破格主动送我的这只“猫”,是特意为我“量身定做”的,他是想“敲打敲打”我,让我有所警惕。不然他为什么专门写信问我:“你要不要我的画呢?”

  至今我的家中仍悬挂着华老送给我的这只“猫”,它瞪着我,看我什么时候忘记自己不是“猫”而自称为是“虎”了。

  军旅漫画的“好保姆”

  对于军旅漫画这棵幼苗,华老悉心呵护。他经常因为看到《军营幽默》小报上的某一幅漫画给我来信,谈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改正的方向。

  华老是我们的诤友,挨他批评是常有的事。但我们都感到舒服,越是直率的批评,我们在他面前也就越随便和亲热了。战士探亲路过北京,也都愿意到“华爷爷”家做客。凡是提出向他要画的,他都予以满足。华老给我的亲笔信已有100多封,且大多是写满两三页纸的。

  华老不仅全力辅导我所在部队的漫画活动,对于后来哈尔滨空军飞行学院搞的军旅漫画活动也给予了很大帮助。除此之外,他还把自己的画送到北京卫戍区某特警团、南京军区临汾旅、北海舰队的军舰上征求广大官兵的意见。凡是军人想得到他的画,他是有求必应。拥有华君武漫画原作的军人可是不少。

  在我请他为《战友报》题写“战友画廊”4个字时,他一下子就题写了6幅,全都送给我说:“我写得不好,你看哪个好一些就用哪个,都不好就都不用。”

  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行动出发点,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许多与其接触过的人。

  “老兔子”听收音机

  华君武非常热爱漫画这个专业。每每得病住院一段时间,都会创作出一幅有关住院感受的漫画来。

  华老属兔。1996年,他得了青光眼病住院动了手术。我去医院看他时,只见他左眼缠着绷带,手上抱着一个小收音机。没隔多久,《中国文化报》上刊登了一幅他画的手中拿收音机、左眼绷着绷带的兔子,正和我见他时的情景一模一样。画中的打油诗写到:“老兔今年八十一,青光眼病去求医。左眼动了小手术,医嘱回家多休息,不能画画和读书,不要看报和TV,每日睁着大眼睛,成天抱着收音机,书法大家黄苗子,劝我参加残协去。”华老一出院就把这幅画寄给了黄苗子,还附信写道:“昨日去残协询问参加事,他们不收,现只收老痛风而食欲特好的患者,特告。”(暗指黄苗子)

  2000年华老不慎骨折,住院3个月。出院之后他就画了一条龙,并在画中写到:“龙腾新千年,兔断股骨头,开刀动手术,幸遇新华佗,卧床四十天,下地学走路,不用坐轮椅,拐杖也可丢,龟兔再竞走,我决不落后。”他还画了一幅主动给我寄来,并附信表示对我去医院看望他的感谢之意。

  还有一次,他因心肌梗塞住院。出院后他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画了一幅画并配了一首打油诗,诗中写到:“心肌小梗塞,住院满一月,卧床三十天,如度三十年。减重十三斤,衣带都已宽,别人称我健,我也忘衰年。”

  这是一只多么热爱生活、热爱漫画、乐观向上、欢蹦乱跳的“兔子”啊!

  “百宝囊”里有“宝贝”

  华老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子,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我的"百宝囊",我会从里面掏出宝贝来的。”

  这个“百宝囊”64开本大小,里面有序地记着他三言两语的生活感受、喜欢的歇后语、某人的一句话、新闻广播中的一个新名词、报刊中的一则小消息、一个新的漫画题目、一个人物或动物的形象、一个小药方、一句诗或一句成语等等,真是五花八门。

  华老常说这个记事本对他的漫画创作有很大的好处。比如,他到火车站送客人时有所感悟,便在他的小本子上记下两个字“送行”。过了些天,《人民日报》上就刊登出他《车站送别有感》的漫画。画面上一个在车窗里的人在向站台上的人挥舞着帽子,站台上的人也面向车内的人挥手,旁边一首打油诗写到:“里面直挥帽,外边频摆手。我说请回吧,他说再来游。其实都在想,就盼车快走。”

  华老在他80年的创作生涯中,一直随身带有这样一个“百宝囊”,辛勤地在生活中为人民捡着“宝贝”,加工着“宝贝”,奉献着“宝贝”。

  精神富翁

  长期以来,华君武的工资不高,经济并不富裕,这是因为他在担任美协领导期间,只要一有晋级或调工资的机会,他都让给年轻人,致使他的工资档次始终上不去。他的漫画在报刊上发表的稿费,上世纪80年代是20元左右,近些年也就是60元或100元左右。他有个特点,一幅画给了一家报纸,就不再给另一家报纸。而漫画创作又不能重复。就是这样的经济状况,每当国家遇到灾难,他都向居委会捐出数量不少的救灾款,而且不让人在捐款名单上登记他的名字。

  华君武虽然在经济上不富有,但他却是个 精神富翁。多数人离退休之后就安享晚年,而他离休之日正是他一个新的漫画创作高峰崛起之时。因为他可以潜心进入那色彩斑斓的漫画世界了。

  在电话还不普及的时期,他每天平均给各地漫画作者回三到四封信。寄挂号信或邮寄图书,也大都由他亲自去邮局办理。往返邮局的路上,他还经常与一些花店的卖花人或修鞋铺里的修鞋匠交谈,与之交朋友,在谈话中有所收获就记下来画成漫画。他爱各种行业的人,人们也特别热爱他。正是这种爱与被爱的互动,使得这位漫画家人入高龄仍激情澎湃,青春不老。

  华君武勤奋多产。他甚至在数年间,每年出版一本当年创作的漫画集,或合并出版某年至某年的漫画集。后来他还专门出版了十卷本的大型丛书《华君武全集》。

  华老的漫画品种多得很,除了画单幅漫画之外,还创作了6个漫画系列,分别是《笑林广告》系列、《东郭先生》系列、《曹雪芹提抗议》系列、《疑难杂症》系列、《生活拾趣》系列、《猪八戒》系列。其中每一种系列少则八九幅一套,多则200幅一套。这些“画系列”都是不断在报刊上连载的。

  除了“画系列”,他还陆续推出了4个“文系列”,分别是《漫画杂碎》系列、《漫画漫话》系列、《自说自画》系列、《三言两语》系列。这些“文系列”除了在报刊上陆续连载之外,还都结集成册。“画系列”和“文系列”总是一个系列刊登完了,紧接着又一个系列开始连载。往往这两个系列又相互穿插,或齐头并进。

  华君武就像是一名统帅着他个人“漫画集团军”的总司令。众多产生于他笔下的漫画人物、动物、物品,都围着他转,任由他来导演一出又一出令人捧腹大笑、继而沉思的活报剧。

  华老进入七旬后,他的一些朋友相继去世,八旬时,去世的朋友更多了。但他没有一丝不安的心绪。年近90岁时,华君武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虽然老已经悄悄来到,但我没有停笔,我想,我会坚持到我不得不停的时刻。直画到不能画的时候为止。”

  忘年之交淡如水

  有位著名学者曾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因为淡,所以才能不腻,才能够持久。”

  我比华老小40岁,纯属忘年之交,也属于“淡如水”型的。

  自从与华老相识之后,我对搜集华老的各种资料入迷。1990年,我在郑州大学新闻系漫画大专班学习期间,赶上华老来郑州举办漫画展。华老的妻子和儿子看了我整理的华老资料剪贴本后很是感动,第二天,华老的儿子华端端对我说:“老头儿想招收两个研究生。”由于华老在我心中有高山仰止之感,我生怕自己以后的言行有损华老形象,就没有接这个话茬。但华老想通过他儿子之口向我传递想接受我为徒的信息,我心领神会。此后,凡遇到华老搞展览或讲课的机会,我尽量跟着去录音、录像、拍照。我把录音整理成文字给他审阅修改,而后在报刊上发表或收编进华老的书籍里。后来我又从华老的讲话里摘选出数百条话语分门别类出版了《华君武说漫画》一书。这些事情看似帮助了华老,其实真正受益的是我自己,为此我深感幸运和满足。

  华老夫人宋琦长期整理和保存华老的资料,在为华老出版十卷本的《华君武全集》过程当中,我也来帮着整理、复印、校对、补充资料。恰好我爱人王梅的单位就在华老家附近,于是特殊通信员的角色就由她来担任了,算起来她去华老家传递资料已有百余次。

  2000年4月,华老和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王复羊老师商议,后经中国美协和北京军区政治部批准,我被聘为“中国美协第二届漫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从此我与华老交往更加频繁,了解他的机会就更多了。

  平时华老经常就我画的漫画提出批评意见,他常说我的漫画线条太死,就像铁丝一样太难看,太小气。越是这样直率,我越是愿意听他教诲。每每在他家里交谈的时间长了,他就留我在他家就餐。我去他家常给他带最新搜集的资料,他常送给我他专门为我画的漫画,迄今我已收藏他的漫画10多幅。

  20多年的亲密交往,使我成了华老没有行拜师礼的学生,也使我成了与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亲属”,他的音容笑貌成了我记忆中最珍贵的财富,我深深地热爱着我的这位好导师,他也十分信任我。如果一两个月没看他,他就会埋怨我说:“你怎么好久没来了!”

  笑别人生

  对于死亡,华老从容淡定。

  最后一次见到华老时,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的他张了张嘴却没能发出声来。跟他多年的老特护用手指向我,把嘴靠在他的耳边说:“华老,您知道他是谁吗?”此话一出,华老马上着急而慌张地瞪着眼睛,看看我又看看他,嘴里发出“嗯嗯嗯”的声音。这时我和老特护都看出他想说什么了。于是老特护大声说:“您是不是想说,他是郑化改,我怎么连他都不认识啊!”听到此话华老顿时平静了下来,微微点了点头,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我把嘴靠近他的耳朵一字一字地说:“25年来,您对我太好了!”他听后没有点头,可眼睛里涌出了泪水。过了一会儿,出乎意料的情景出现了:与我脸对脸的华老时而闭上左眼把右眼睁大,时而闭上右眼把左眼睁大,嘴也随着眼睛的闭合左右撇着。我吃了一惊,华老立刻笑了,我一笑,他又重复以上的动作。老特护说:“华老是在逗你玩儿呢!”

  难道他就不怕死吗?他太自信了,一生自信的他至死都没有悲观的片刻。

  不多日,华老因心力衰竭,面带微笑平静辞世。

  华端端在第一时间把噩耗告诉了我,并允许我和妻子、女儿参加了仅有华老30余位亲属参加的“向华君武遗体鞠躬礼”。这一简短的仪式是在北京友谊医院地下二层车库内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遗体存放室进行的,没有哀乐,没有记者。

  这是华老生前的遗愿,因为他老人家做一切事情都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自始至终不愿惊扰别人。

  华老在80年艺术生涯中所取得辉煌功绩与他那简约的后事,形成了强烈反差,这反差常让我潸然泪下……

  
发布人:xnihpl 发布时间:2010年9月8日
说明:本栏目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涉及了您的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注明作者或删除。


网友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我也来评论:

最新icu资讯
相关资讯

主办单位:杭州德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省护理学会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会网站协办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设备科 ;浙ICP备10209442号-3 

联系电话:0571-85065806 传真:0571-85065896 地址:杭州下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园区费家塘路588号4号楼402-403室

Copyrigh ©2001-2009版权所有_杭州德灵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杭州汉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本网站法律顾问:汪卓君律师(浙江杭天信律师事务所)

execute:164.063